谨防“吃肝炎” 专家建议尽早接种疫苗

时间:2022-08-11

7月28日是一年一度的世界肝炎日。戊型肝炎是由戊型肝炎病毒引起的常见急性病毒性肝炎。在消灭病毒性肝炎的防治道路上,一直被忽视的戊肝逐渐引起社会关注。中华预防医学会副会长、暨南大学讲座教授梁晓峰说:“虽然戊型肝炎在我国发病率不算太大,但增长很快,尤其是孕妇,而且没有治愈的方法。所以我们有预防甲型、乙型、戊型病毒性肝炎的疫苗,希望通过接种疫苗控制肝炎。”

《世界肝炎日健康高峰论坛暨“肝炎防治——名医广东公益行”启动仪式》由广东省预防医学会主办,近日在广州举行。专家指出,病毒性肝炎是一个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病毒性肝炎可分为甲型肝炎、乙型肝炎、丙型肝炎、丁型肝炎和戊型肝炎五种,其中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是慢性感染和死亡的主要原因,甲型肝炎和戊型肝炎是急性肝炎暴发的重要因素。

广东省疾控中心数据显示,多年来,广东省病毒性肝炎防控工作通过实施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综合防控策略,取得了较大成效,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率明显下降。2020年血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5岁以下儿童表面抗原阳性率比1992年下降96.7%。然而,乙型肝炎仍然是严重影响人民健康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之一。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感染科主任侯金林表示,随着治疗药物的进步,丙肝的治疗效果得到了提高,乙肝的治疗也有了很大的进步。“但问题的关键是让人们知道自己是否感染了乙肝,并在感染后规范治疗。”他说。

侯金林表示,虽然我国在疫苗接种和母婴阻断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但广东作为人口大省,乙肝患者存量仍然巨大。乙肝病毒慢性感染可长期无症状或特异特征,其发病方式隐匿,有时可持续数年或数十年,有很大概率发展为肝硬化或癌症。

广东省疾控中心的数据显示,目前,还没有一种有效的药物可以彻底消灭乙肝病毒。但经过规范化抗病毒治疗后,可延缓和减轻肝脏损害,预防肝硬化、肝癌及其并发症的发生,提高生活质量,延长生命。通过对乙肝患者进行有效、规范的核苷类药物和干扰素抗病毒治疗,至少可以降低50%的死亡人数。

据报道,现在乙肝和丙肝的筛查不仅仅局限于采集静脉血的方式。“在基层,在社区,用一个简单的扎手指的方式,就能知道自己有没有被感染。一旦确诊和筛查,经过专业的量化检查,肝病专科医生的专业治疗和随访,会降低患者患肝硬化和肝癌的风险。”侯金林说,类似的快速筛查往往10元左右就能明确诊断,在基层大规模筛查中有意义。

戊型肝炎是由戊型肝炎病毒引起的常见急性病毒性肝炎。戊型肝炎是由戊型肝炎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通过粪口传播。在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感染途径是饮食。就戊型肝炎病毒而言,食用未煮熟的猪肉、猪肝或海鲜、被污染的蔬菜和水果,或使用被污染的餐具,都可能感染戊型肝炎。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彭杰教授在论坛上分享了戊型肝炎的流行病学特征、诊断、鉴别诊断和预防策略。他提到,广东19933份血样中,戊肝阳性率为27.82%。该省各地区的分布不均衡,阳江的阳性率最高。

论坛上,彭杰表示,接种的戊肝疫苗将为更多人提供免疫保护,让更多人不再受戊肝病毒的困扰。(完)

100医药网 www.100yiyao.net
版权所有 © 2019-2020 Design by Dongy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