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高温易“中暑” 专家解读防治措施
时间:2022-08-11
连日来,南方多地持续高温。热浪来袭,多地已确诊多人中暑。什么是中暑?中暑的危害是什么?怎么预防中暑?记者就这些公众关心的问题采访了相关专家。
“中暑其实是中暑的一种。”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急诊科副主任熊华伟告诉记者,根据病情的严重程度,中暑可分为热痉挛、热衰竭、中暑三种。热痉挛的症状包括大量出汗、四肢痉挛等。热衰竭患者可出现头晕、乏力、低热、精神不振等。中暑患者的特点是高热39以上,燥热无汗,深度昏迷,持续高热易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
熊华伟介绍,随着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和公众防范意识的增强,实际上近年来医院中暑患者在不断减少,但仍需警惕极端高温条件下中暑患者的增多,以及普通中暑患者因处理不当而发展为中暑患者。专家认为,室外作业人员、密闭空间高温作业人员以及一些产热强、散热弱的特殊人群,往往是中暑尤其是中暑的高危人群。
在专家看来,公众对中暑还有很多误解。
误区一:中暑很常见,不会危及生命。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认为中暑、出汗是很常见的,往往想当然,继续在高温下工作。专家认为,普通中暑发展成中暑需要一个过程。比如中暑继续暴露在高温下,症状会加重。中暑一旦发展成昏迷,随时可能危及生命。
误区二:中暑是小病,在家自我治疗就能治好。有些人中暑后习惯用一些局部的方法降温,比如刮痧。专家表示,对于一些症状较重的中暑患者,尤其是已经进入昏迷状态的患者,如果不及时送医,往往会延误最佳治疗时间。
专家表示,应对中暑最重要的是迅速降温,尤其是中暑患者。如果发展成中暑,需要及时送医院治疗。医院会采取各种措施帮助患者实现体表和内脏的降温,并进行对症治疗。
未来几天,南方的高温天气可能会进一步发展。中暑是可以预防的。专家建议,除非必要,不要在高温环境下工作。一旦出现中暑症状,应远离高温环境,进行物理降温。如果症状严重,要及时送医院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