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 Medicine:滴血识天命!解码血液中的“生命蓝图”,能否预见你的健康未来?
时间:2025-07-02
血液里的 隐形司令官 :你所不知道的干细胞江湖
想象一下,我们身体的血液系统是一个庞大的 王国 ,而骨髓就是这个王国的 首都 。绝大多数的造血干细胞和祖细胞(Hematopoietic Stem and Progenitor Cells, HSPCs)都驻扎在这里。但总有那么一小部分 精英部队 会离开首都,进入血液循环,在全身巡逻。这些在血液中流动的 司令官 们,我们称之为循环造血干祖细胞(circulating HSPCs, cHSPCs)。它们数量极其稀少,如同大海捞针,长期以来,对其进行系统性研究几乎是不可能的。
但现在,时代不同了。研究人员利用了单细胞RNA测序(single-cell RNA sequencing, scRNA-seq)。这项技术有多厉害?打个比方,传统的测序技术就像把各种水果(细胞)扔进榨汁机,最后得到一杯混合果汁(平均信号),你很难分清里面到底有什么。而单细胞测序,则是让你能够品尝到每一颗草莓、每一瓣橘子的独特风味,精确了解每一个细胞的 内心世界 和 工作状态 。
研究团队招募了148位年龄从23岁到91岁不等的健康志愿者,抽取了他们的外周血。通过分离和富集技术,他们捕获了这些珍贵的cHSPCs,并对超过62万个单个细胞进行了深度测序。海量的数据汇集在一起,经过复杂的分析,一幅前所未有的cHSPC 星图 诞生了。
这幅 星图 以一种名为UMAP的可视化方式呈现,不同的细胞群像星系一样聚集在一起,泾渭分明。研究人员在图中清晰地标注出了各个 星球 的身份:
位于星图顶端的是拥有无限潜能的 女王 造血干细胞 (HSCs);紧随其后的是可以向多个方向分化的 将军 多能祖细胞 (MPPs);还有负责生产淋巴细胞、作为免疫大军源头的 文官 系统 淋巴系共同祖细胞 (CLPs);以及负责生产红细胞、粒细胞、血小板,维持血液基本功能的 武将 系统 髓系、红系、巨核系等祖细胞 (MEBEMPs)。
更重要的是,研究人员还识别出了调控这些细胞命运转变的关键 开关 转录因子。例如,HLF和GATA3等基因在最原始的HSCs中高度表达,随着细胞开始分化,它们的表达就如潮水般退去。而在分化的岔路口,不同的转录因子组合则像交通信号灯一样,指挥着细胞走向淋巴系或髓系的截然不同的道路。这幅地图不仅描绘了细胞的 身份 ,更揭示了它们从 起源 到 宿命 的完整动态路径,为我们理解血液生成提供了一个无可比拟的参考框架。
正常 的我们,为何如此不同? 个体差异的惊人画卷
有了这幅 正常人 的血液干细胞地图,一个惊人的事实也浮出水面:所谓的 正常 ,其实是一个范围极广、充满了个性化差异的动态谱系。
研究人员发现,在健康人群中,不同cHSPC亚群的相对丰度存在巨大的个体差异。举个例子,最核心的造血干细胞(HSCs)在CD34+细胞群体中平均占比约为2.4%,但其标准差高达1.0%。而作为淋巴细胞重要来源的普通淋巴样祖细胞-中期(CLP-M),平均占比为12.6%,标准差更是达到了惊人的6.8%!这意味着,你和我,虽然都是健康人,但我们血液 司令部 的内部兵力部署可能天差地别。
这种差异是随机的吗?并非如此。研究人员对20位志愿者进行了一年后的追踪采样,发现每个人的cHSPC组成谱系都非常稳定,就像一种独特的 血液指纹 。你的 指纹 可能偏向于产生更多的淋巴细胞,而他的则可能更侧重于髓系细胞的生成。
基于这种巨大的个体差异,研究人员将所有健康人分成了六种主要的 原型 (archetypes)。有的属于 淋巴细胞丰富型 ,他们的血液循环中富含各类淋巴系祖细胞;而另一些人则属于 淋巴细胞耗竭型 ,同时伴随着更高比例的原始干细胞。这种分类并非纸上谈兵,它与我们熟悉的临床指标息息相关。
研究数据显示,一个人循环中淋巴系祖细胞(CLPs)的频率,与他血常规报告中成熟淋巴细胞的百分比呈现出显著的正相关(P 0.01)。这意味着,干细胞层面的 生产倾向 ,确实转化为了最终的 产品数量 。更有趣的是,在男性中,淋巴系祖细胞的减少与一个名为 红细胞分布宽度 (Red Blood Cell Distribution Width, RDW)的指标升高显著相关(P 0.01)。RDW升高通常被认为是红细胞大小不均一的标志,与衰老和多种疾病风险有关。这一发现,首次将血液干细胞层面的变化与这个经典的临床指标联系在了一起,暗示了两者背后可能存在共同的生物学机制。
岁月与性别,如何在我们的血液中刻下印记?
时间是把无情的刻刀,它不仅在我们的容颜上留下痕迹,更在我们看不见的血液深处,悄然改变着一切。这幅 活地图 为我们揭示了衰老和性别是如何重塑我们的造血系统的。
一个最引人注目的发现是 衰老的性别差异 。研究人员比较了不同年龄段个体的cHSPC组成,发现在男性中,从50岁以下到60岁以上,其体内的髓系祖细胞(MEBEMPs)与淋巴系祖细胞(CLPs)的比例出现了显著的 髓系偏向性 增长。简单来说,老年男性的造血系统似乎更倾向于生产髓系细胞(如粒细胞),而牺牲了淋巴细胞(免疫细胞)的产出。然而,这种现象在女性中并不显著。这或许可以从一个全新的角度解释为何男性和女性在衰老过程中,免疫功能和某些血液疾病的易感性存在差异。
衰老的印记不仅体现在细胞数量上,更深刻地烙印在基因表达的分子层面。研究人员发现了一个与衰老相关的 分子标签 LMNA基因特征。以Lamin-A(LMNA)基因为代表的一组基因,在淋巴系祖细胞中的表达水平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显著升高。Lamin-A是一种构成细胞核骨架的关键蛋白,它的异常与多种早衰综合征有关。如今,在健康的衰老过程中,我们同样在造血系统的源头看到了它的变化,这无疑为理解免疫衰老(immunosenescence)提供了新的线索。
更进一步,研究人员还探索了一个更为精细和巧妙的概念 分化 同步性 。细胞从干细胞状态走向分化,需要精确地关闭 干性 程序(以AVP基因为代表),同时开启 分化 程序(以GATA1基因为代表)。这个过程的协调性如何?研究人员设计了一个 同步分数 (sync-score)来量化这种协调性。
他们发现,不同个体间的 同步分数 差异很大。有些人的分化过程像一首节奏精准的交响乐,关闭干性与开启分化配合得天衣无缝。而另一些人则显得 节奏紊乱 ,GATA1的启动要么过早,要么滞后于AVP的关闭。这种分子层面的 节奏感 ,竟然也与现实的生理指标紧密相连。在男性中, 同步分数 与红细胞数量呈正相关,与红细胞平均体积(Mean Corpuscular Volume, MCV)呈负相关(P 0.01)。这意味着,分化节奏更 精准 的人,往往拥有更多、更小的红细胞。这为我们理解与年龄相关的(如大细胞性贫血)的发生机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从干细胞调控节奏出发的视角。
一管血,看穿癌症? 当 生命蓝图 遇上疾病诊断
如果说以上发现是对生命奥秘的探索,那么接下来,这项研究则向我们展示了其转化为临床应用的巨大潜力。研究的核心目标之一,就是利用这幅健康的 生命蓝图 作为标尺,去识别和诊断疾病,特别是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 Syndrome, MDS)。
MDS是一组起源于造血干细胞的恶性克隆性疾病,常被称为 骨髓衰竭 或 前期 。它的诊断金标准,至今仍是痛苦的骨髓穿刺活检,通过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进行流式细胞术和染色体分析。这种方法不仅给患者带来巨大痛苦,且不适合频繁进行,难以动态监控病情变化。
研究团队将他们的目光投向了73位患有MDS或不明原因血细胞减少症(cytopenia)的患者。他们同样采集了这些患者的外周血,用同样的方法分析了他们的cHSPC组成,然后将其与148位健康人构成的 正常参考模型 进行比对。
结果令人振奋。
首先,绝大多数MDS患者的cHSPC组成都显示出与健康人截然不同的 异常模式 。研究人员根据这些异常模式,将患者分成了不同的亚型:第1组(GRP1)与健康人相似;第2组(GRP2)表现为淋巴系祖细胞(CLP)异常增高;第3组(GRP3)表现为粒-单系祖细胞(GMP)异常增高;第4.1组和第4.2组则分别表现为早期髓系祖细胞(BEMP)和更原始的干/祖细胞(HSC/MPP)异常增高。
这些基于外周血干细胞的分子分型,远比传统的形态学观察更为客观和精细。更重要的是,这种异常组成与疾病的遗传学基础高度相关。研究发现,携带染色体拷贝数变异(Copy Number Variations, CNVs) MDS中一种常见的遗传学异常 的患者,绝大多数都富集在异常的第2-4组中(P 0.004)。这证明了外周血的细胞组成异常,确实反映了骨髓中恶性克隆的内在生物学特征。
有了这些信息,研究人员构建了一个基于机器学习的MDS诊断分类器。他们将所有能从外周血中获取的信息 cHSPC组成、关键基因的表达特征、基因突变信息(如最大变异等位基因频率, VAF)、以及常规的血常规指标 全部整合在一起,训练计算机去 学习 如何区分MDS患者和非MDS的血细胞减少症患者。
这个智能诊断模型的表现如何?堪称惊艳。在一项包含48个样本的测试中,其区分MDS与血细胞减少症的准确性指标(曲线下面积, AUC)达到了0.93。在另一个包含25个样本的独立验证队列中,AUC值更是高达0.97!这意味着该模型拥有极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能够非常准确地从一群血常规异常的患者中, 揪出 真正的MDS患者。
更令人难以置信的是,这项技术甚至有望替代骨髓穿刺中最关键的一项指标 原始细胞计数。在MDS中,骨髓中原始细胞(blasts)的比例是判断疾病严重程度和预后的核心金标准。研究人员发现,在患者外周血中,一种特定状态的细胞 类CLP-E细胞 (CLP-E-like state) 的频率,与骨髓中原始细胞的百分比呈现出惊人的强相关性(相关系数r = 0.73, P = 3 x 10⁻⁵)。
这意味着,未来医生或许不再需要 刺骨 求证,仅通过分析外周血中这类特殊细胞的多少,就能八九不离十地估算出患者骨髓中的比例。这对于疾病的无创诊断、风险分层和治疗反应监测,无疑是一场革命性的突破。研究展示的两个案例研究更是生动地说明了这一点:一位MDS患者的疾病进展过程,和另一位del(5q) MDS患者在接受靶向药治疗后病情缓解的过程,其血液中的cHSPC克隆动态变化都被清晰地捕捉和量化了。
不止于此:这幅血液 活地图 将带我们走向何方?
这项研究的意义,远不止于为MDS提供一种新的诊断工具。它为我们呈现的,是一套全新的研究范式,一个理解人类健康与疾病的强大 镜头 。
这幅横跨生命周期的循环造血干细胞 活地图 ,如同谷歌地图之于地理探索,首次为血液学研究和临床实践提供了一个动态、高分辨率、可量化的参考标准。过去,我们对血液系统的理解,多依赖于终末端的成熟细胞,或是来自骨髓的静态 快照 。而现在,我们可以通过观察外周血中这些稀有的 司令官 ,实时、无创地窥探整个造血系统的 健康状况 和 生产策略 。
未来,这幅 活地图 将引领我们走向何方?
首先是个性化健康评估:我们不再满足于 正常/异常 的二元论。通过比对这个参考模型,每个人都可以获得一份专属的、定量的血液干细胞 体检报告 ,了解自己独特的造血模式,评估与年龄和性别相匹配的健康状态。
其次是疾病的极早期预警:许多血液肿瘤在发病前都经历了一个漫长的 癌前病变 阶段,如意义不明的克隆性造血(Clonal Hematopoiesis, CH)。利用这幅地图,我们有望在临床症状出现之前,就捕捉到干细胞层面的微小异常,实现疾病的极早期和干预。
再者是无创的疾病全程:对于已确诊的患者,医生可以通过定期抽血,动态监测其cHSPC的变化,精确评估治疗效果,及时发现复发迹象,真正实现对肿瘤的 全程、无创 管理。
最后是解锁更多生命密码:这项研究所揭示的衰老、性别与造血系统的深刻关联,为我们理解免疫衰老、自身免疫病、甚至心疾病等多种与年龄相关的健康问题,提供了全新的研究方向。
当然,从一项突破性的研究到成为广泛应用的临床标准,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项技术需要在更多样化的人群中进行验证,其流程也需要进一步标准化和自动化。但无论如何,这扇通往血液王国 司令部 的大门已经被推开。我们手中的那一管血,蕴含的生命信息,远比我们想象的要丰富得多。或许在不远的将来,当我们再次拿到体检报告时,上面不仅有红细胞和白细胞的计数,更有一份关于我们生命本源 造血干细胞的深度,它将更早、更准地为我们的健康保驾护航。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100医药网”或“来源:bioon”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100医药网网站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取得书面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100医药网”。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87%用户都在用100医药网APP 随时阅读、评论、分享交流 请扫描二维码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