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喜欢音乐吗?你觉得它必不可少 or 是噪音?Tre Cogn Sci 解析为什么有人听演唱会流泪,有人只觉得吵闹
时间:2025-08-21
来源:100医药网 2025-08-21 13:16
为什么有人天生对音乐无感?大脑里的“音乐奖赏线路”是怎么接的?更重要的是,这不仅关乎音乐——它可能藏着人类对所有快乐来源的底层逻辑。最近刷到一条热搜: 当代年轻人的精神续命水,一半是奶茶,一半是歌单 。评论区里吵翻了天 有人说 耳机里的世界是第二人生 ,也有人耿直吐槽 演唱会全场嗨翻,我只觉得耳膜疼,这正常吗?
其实,这种 对音乐冷热不均 的现象,早就被科学家盯上了。过去我们总觉得,对奖赏的敏感度是 一荣俱荣 的:爱吃甜食的人可能也爱买包,对社交热情的人大概率也爱追剧。但最新研究狠狠打了这个想法的脸 有些健康人明明对美食、金钱、社交照单全收,唯独对音乐 免疫 ,甚至觉得听音乐会像喝白开水一样寡淡。这就是 特定音乐快感缺失 ,也是这篇研究最抓人的亮点:它证明了奖赏敏感度不是 一刀切 ,而是像手机 APP 权限管理一样,能 单独关闭音乐权限 。
这篇发表在《Trends in Cognitive Sciences》的综述,就带着我们扒开了这个 不爱音乐 的秘密:为什么有人天生对音乐无感?大脑里的 音乐奖赏线路 是怎么接的?更重要的是,这不仅关乎音乐 它可能藏着人类对所有快乐来源的底层逻辑。
实验对象
研究团队找的可不是普通路人,而是经过层层筛选的 极端案例 和 对照组 。他们用一套叫 巴塞罗那音乐奖赏问卷(BMRQ) 的工具,把人分成了几类:音乐超敏感组(Hyperhedonia):听歌能起鸡皮疙瘩,音乐会能哭到脱水,BMRQ 得分超 87 分(占比约 25%);
音乐无感组(Anhedonia):听歌像完成任务,从没有 好听哭了 的体验,得分低于 65 分(占比约 10%);
中间组:不好不坏,偶尔觉得某首歌不错。
其中, 音乐无感组 又被细分成三种:感知缺陷型:不是不爱,是听不懂(比如分不清跑调,类似 乐盲 );
全局奖赏缺陷型:对啥都没兴趣,不光是音乐;
特定音乐快感缺失型:最特殊的一群 能听懂音乐(知道好不好听),对钱、美食、社交也有正常欲望,唯独对音乐毫无感觉。
为了确保 特定型 的纯粹性,研究团队还排除了对视觉艺术、非音乐声音(比如笑声、哭声)无感的人,甚至测了他们对金钱奖赏的反应(比如赢钱时的心跳、皮肤电反应),确保他们只是 单拎出音乐不感冒 。实验流程:问卷、脑扫描、生理监测,全方位扫描
1. 问卷筛查:用 BMRQ 评估音乐奖赏的五个维度(想听歌的冲动、音乐引发的情绪、用音乐调节心情的能力、跟着音乐动的快感、音乐带来的社交连接),再用其他问卷排除全局奖赏缺陷(比如 Physical Anhedonia Scale)和音乐感知问题(比如蒙特利尔乐盲测试)。
2. 行为与生理测试:让受试者听自己 应该喜欢 的歌(比如给音乐迷听他们的本命曲,给特定无感者听大众爆款),同时测心率、皮肤电(情绪激动时会变高),还要记录他们是否起鸡皮疙瘩、能否选出 最喜欢的片段 。
3. 脑成像扫描:重头戏来了。研究者用功能性磁共振(fMRI)看大家听歌时的脑区活动,重点盯两个区域:负责听觉处理的 右颞上回(STG) 和负责奖赏的 伏隔核(NAcc,大脑的快乐中心) ,还要看这两个区域的 沟通情况 (功能性连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