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子刊:高剂量VC,引爆免疫治疗!南方医院团队发现,高剂量VC可杀死LKB1突变肺癌细胞,增强免疫治疗效果
时间:2025-08-21
《细胞》子刊:高剂量VC,引爆免疫治疗!南方医院团队发现,高剂量VC可杀死LKB1突变肺癌细胞,增强免疫治疗效果
来源:奇点糕 2025-08-21 11:15
研究结果说明,高剂量抗坏血酸有望逆转LKB1突变型NSCLC对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原发性耐药。总体而言,治疗给非小细胞()的治疗带来了革命性变化。
然而,在NSCLC中有一个独特的分子亚型,LKB1缺陷型。
据,大约20%-30%的NSCLC患者携带LKB1突变,此类肿瘤是一种典型的冷肿瘤,响应免疫治疗的T细胞浸润不足,对免疫治疗表现出原发性耐药。
近日,由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白雪、吴德华、董忠谊和郭学军领衔的研究团队,在Cell Reports Medicine上发表一篇重要研究成果,有望为LKB1突变型NSCLC带来潜在治疗方案[1]。
他们发现,LKB1突变型NSCLC会上调转运蛋白GLUT1,从而促进抗坏血酸(维生素C)在中积累,加剧癌细胞的氧化还原失衡,进而启动癌细胞焦亡程序,导致癌细胞焦亡;而焦亡作为一种免疫原性程序性细胞死亡方式,会促进呈递抗原的树突状细胞成熟,从而驱动响应免疫治疗的T细胞增殖[1]。
以上研究结果说明,高剂量抗坏血酸有望逆转LKB1突变型NSCLC对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原发性耐药。
作为一个与癌症密切相关的基因,围绕LKB1的研究非常多。
科学家已经知道,LKB1是AMP活化蛋白激酶的主要调节器,可在压力下维持代谢稳态。
而癌细胞中的LKB1缺失,会破坏线粒体的氧化还原缓冲,引发活性氧(ROS)过度积累,使肿瘤对氧化扰动极其敏感。
已经有研究表明,抗坏血酸可以通过加剧氧化还原失衡抑制肿瘤;还有基于和肠癌等小鼠模型的研究发现,高剂量抗坏血酸还可以与免疫治疗产生协同作用。
在以上研究背景下,南方医院的研究人员想知道,抗坏血酸是否可以杀死LKB1突变型肺癌细胞,并改善这种冷肿瘤对免疫治疗的反应。
研究人员先构建了LKB1缺失肺癌细胞系,发现与野生型肺癌细胞系相比,LKB1缺失型癌细胞的活性氧(ROS)水平显著升高。在添加高剂量抗坏血酸(10 mM)之后,LKB1缺失型癌细胞的ROS水平进一步提升。这说明,此类癌细胞肯定可以通过什么方式获取抗坏血酸。
考虑到之前基于肠癌的研究发现,癌细胞的GLUT1上调会促进抗坏血酸的吸收,因此南方医院的研究人员推测,LKB1缺失肺癌细胞中可能也发生了类似的事情。后续的实验,证实了GLUT1上调是LKB1缺失肺癌细胞吸收抗坏血酸的关键。
那抗坏血酸进入LKB1缺失肺癌细胞中之后,会不会导致癌细胞死亡呢?
确实可以,而且细胞的死亡特征与细胞焦亡保持一致。需要指出的是,高剂量抗坏血酸处理不会诱导LKB1正常的肺癌细胞焦亡。
随后的分子层面研究发现,LKB1缺失肺癌细胞摄入高剂量抗坏血酸之后,细胞内ROS/H2O2水平升高,诱导caspase-3激活,进而激活/裂解GSDME,引发LKB1缺失肺癌细胞的焦亡。
如此一来,第一个问题解决了 抗坏血酸确实可以杀死LKB1突变型肺癌细胞。
接下来,南方医院的研究人员探索了抗坏血酸对免疫治疗效果的影响。
基于肺癌小鼠模型,他们发现,高剂量抗坏血酸可以在小鼠体内让LKB1突变型NSCLC对PD-1抑制剂敏感。不过,单独使用高剂量抗坏血酸的话,抗肿瘤效果极其有限。
鉴于抗坏血酸诱导的LKB1缺失肺癌细胞焦亡,属于一种免疫原性程序性细胞死亡方式,因此它增强免疫治疗效果的方式,可能就是改善了肿瘤的免疫微环境。
基于肿瘤微环境的研究,证实了上述猜想。高剂量抗坏血酸的加入,让引流淋巴结中呈递抗原的成熟树突状细胞水平增加,肿瘤中响应免疫治疗的T细胞水平也增加了。不难看出,抗坏血酸诱导的LKB1缺失肺癌细胞焦亡,活化了树突状细胞,增强了抗原呈递,进而驱动了响应免疫治疗的T细胞浸润和增殖。
为了证实抗坏血酸诱导焦亡的重要性,南方医院的研究人员还测试了GSDME抑制剂对高剂量抗坏血酸联合PD-1抑制剂疗效的影响。他们发现,只要抑制GSDME,高剂量抗坏血酸与PD-1抑制剂的协同抗癌作用就消失了。这一发现,进一步证实了上述机制的可靠性。
据了解,南方医院的研究人员正在申请一项2期临床研究,以探索抗坏血酸联合免疫疗法和化疗,作为LKB1突变晚期NSCLC一线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期待后续临床研究能取得积极的结果,给广大LKB1突变型NSCLC患者带来有效的治疗方案。
参考文献:
[1].Sun X, Cai X, Li S, et al. High-dose ascorbic acid selectively induces pyroptosis in LKB1-deficient lung cancer and sensitizes immunotherapy. Cell Rep Med. Published online August 12, 2025. doi:10.1016/j.xcrm.2025.102291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100医药网”或“来源:bioon”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100医药网网站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取得书面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100医药网”。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87%用户都在用100医药网APP 随时阅读、评论、分享交流 请扫描二维码下载->